手机版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利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 发展历程 -> 历史沿革 |
治危兴林的伟大实践铸就森工改革发展之魂 | |
2017-05-27 森工总局新闻中心 | |
光阴荏苒,林涛阵阵,时光不知不觉走过了20年的历程。 20年前,面对可采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全省森工180万干部群众,毅然走上了突围解困和振兴发展之路,在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区,展开了一场浩大的跨世纪工程,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壮丽史诗。治危兴林工程是一场森工战略性突围的关键性战役,是林业发展史上的一次浩然壮举,是森工改革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是森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振兴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特别是国家在此期间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森工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森工特色的生态建设道路,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我省森工开展纪念实施治危兴林工程20周年活动,回顾20年来的风雨历程,展望森工未来的发展前景,对增强森工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森工改革开放,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森工陷入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森工“两危”的成因是历史性的、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共和国建设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木材,森工顾全大局,尽一切努力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导致长期过量采伐、超负荷作贡献的结果。从理论上总结,属于长期违背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重采轻予的历史积累。加上林区建设投入先天不足,社会负担过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三单一大”(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木材生产、单一全民所有制和大锅饭、铁饭碗)的旧模式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破解,从而导致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四大矛盾”日益突出。森林资源数量急剧减少,森林质量明显降低,当时有13个林业局可采资源基本枯竭。森工企业积累了大量问题,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而且“两危”形势处于日益加重的趋势。森工向何处去,森工还能不能生存,森工是就此一厥不振,还是在逆境中背水一战、绝处逢生,这是摆在当时森工180万干部职工群众面前的一道历史课题。 当时几届总局党委领导班子,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林业事业负责、对林区父老乡亲生存尊严负责的高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研研究,求计问方。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在面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双重压力下,振奋精神,恪尽职守,积极寻求新的出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探索“一下三上”(下调木材产量,大上营林、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四脚落地”(发展木材生产、营林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四大产业)等发展替代产业的路子,同时积极向国家和省反映森工的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国务院领导和各部委以及省委、省政府多次听取和研究森工情况,决定从政策上扶持森工摆脱“两危”困境。1990年初,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治理森工“两危”问题,召开全省森工工作会议,出台《治理森工“两危”实现“两个良性循环”方案》,确定了奋战20年左右振兴黑龙江森工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台了支持森工发展的扶持政策。几届班子的多年努力终于得到了国家和省的重视和支持,森工的问题“上通了天、下着了地”,治危兴林的行动也上升成国家和全省的行为。森工各级党政组织按照治危兴林的思路和要求,不等不靠,振作精神,克服困难,高唱《国际歌》,立足自己救自己,响亮地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动员起来,治危兴林,路在脚下,贵在有恒”,带领林区职工群众开始了跨世纪的治危兴林工程。 一场《维护生命线,拯救大森林》的大讨论,以《黑龙江日报》为主要平台在全省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个以“四向(向内、向下、向外、向上)四靠(靠政策、靠改革、靠管理、靠科技)四文明(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建文明环境),四脚落地林必兴”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森工“两危”实现“两个良性循环”方案》出台了。 一个林业不再仅仅是林业行业的事业,而是全省各行业、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事业的氛围形成了。 一个在森工全行业“低谷高歌奔解围,千军万马为兴林”的宏大解困战役组织起来了。 一项史无前例的保护天然林的德政工程在我省森工林区实施了。 一个以“合江模式”和“国家需要木材时是砍树英雄,国家需要生态建设时是种树模范”的以马永顺为代表的典型群体出现了。 治危兴林初期,森工180万干部群众的行动是雄伟而悲壮的。从保护森林资源的大局出发,森工主动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把木材产量由1260万立方米调到670万立方米。由于当时国家、省没有出台大的扶持政策,企业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职工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大量拖欠职工工资,企业和职工付出了巨大代价,到1997年末,累计亏损挂帐10.33亿元,福利费超支挂帐9.34亿元,灾害损失挂帐16.7亿元,银行贷款101亿元,38.2万名职工下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2489元,累计拖欠职工工资14亿元、离退休养老金12亿元。困难没有压倒森工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却在困境中体现出了森工人为国分忧的大局观,体现出了森工人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森工上下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换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换取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换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保护森林资源的壮举,不亚于开发建设初期对国家的奉献。180万森工人在治危兴林大旗的感召下,斗志不减,负重前行,在与困难的抗争中,迸发出一种顾全大局、自我解困的进取精神和求振兴、求发展的昂扬斗志。 森工人的勇气、森工人的胸怀、森工人的气魄、森工人的智慧,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首肯,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1998年,在治危兴林艰难前行的8年后,国家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战略决策,继续调减木材产量,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加大对森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从根本上缓解森工“两危”带来了希望和机遇,有力地推动了治危兴林向纵深发展。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开始在森工林区全面实施天保工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进行了新的定位,我省森工顺应林业发展方向,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提出了建设“四大体系”的战略构想,即加快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完善的林区社会体系,森工林区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天保工程不仅为危困中的森工带来“真金白银”的输血式扶持,也同时带来了转产转型的造血式支持。到2009年末,天保工程总投入207亿元,其中中央累计投入189.5亿元,地方配套17.5亿元,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免除森工企业部分金融机构债务、国有和集体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公检法纳入中央政法编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补发拖欠工资等一系列政策。如果说前8年的治危兴林,森工一直在不断转变思路,苦苦寻找出路;治危兴林后12年天保工程的实施,森工则真正获得了“浴火重生”,实现了长足发展。 20年不懈努力,把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的目标变为了现实;20年艰辛探索,换来了森工历史性的重大转变。 ——成功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中心向生态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森林资源恢复增长,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牢记生态建设是国家赋予森工的第一责任,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从1989年到现在累计少采木材7590万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1.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166.66万公顷,增长24.5%;森林总蓄积达到7.52亿立方米,增加1.19亿立方米,增长18.8%;森林覆盖率达到83.9%,提高19.73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据测算,仅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森工林区就增加生态效益和木材效益共计2797.9亿元,是中央和省投入的14.9倍。 ——成功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的转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森工的产业经历了由“独木支撑”到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三足鼎立”,到四大产业“四脚落地”,再到目前五大产业“多业并举”的发展历程,森工经济逐步走上了快速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高的发展新路。与启动治危兴林的1989年相比,森工年度产业总产值由51.8亿元增长到297亿元,产业增加值由21.8亿元增长到124.4亿元,森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营林基础产业地位得到夯实和巩固。木材生产主财源地位基本确立。多种经营作为替代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加快,仅黑木耳栽培就达到15.5亿袋,为职工增收15亿元,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林产工业不断向精深加工迈进,木材加工园区达到12个,实现产值60.5亿元。森林旅游作为森工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重点打造了凤凰山、中国雪乡、鹿苑岛、亚布力、平山黄金旅游带,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产值11.7亿元。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成功实现了由相对封闭向对内对外全方位改革开放的转变,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推进了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改革。988户中小企业完成改组制,589个林场(所)实行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占94.4%;参加管护经营的职工家庭7.5万户,落实管护经营面积847.8万公顷。探索了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开展局县共建,推进对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累计完成对俄采伐286万立方米。 ——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建设为主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转变,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林区社会日益繁荣。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1999年相比,在岗职工年工资提高了213.8%,487个林场进入“人均收入万元林场”行列,占83.4%。森工已经全部还清拖欠的职工工资和退休金。分流安置富余职工34.5万人,林区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就业3.27万人,再就业2.91万人,开发就业岗位2.3万个。解决了5.55万“五七工”、“家属工”参保问题;61万城镇职工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信访上访率大幅度下降,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全力推进森林生态城市(镇)建设。近三年来,累计投入94亿元,改造棚户区812.5万平方米,到今年底共有16.25万户职工家庭迁入新居;投入13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93万平方米;投入38.5亿元,建设了森林生态城市(镇)和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森工“三江”林区已建成省级先进示范小城镇20个、省级绿色城镇标兵10个。 跨世纪的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既是创造性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探索的艰难历程,既积累了实践经验,也给森工未来的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一是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汇聚了国力民智。特别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政策支持,我省对森工改革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往届总局党委班子以及各级组织对森工振兴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森工5.6万名党员和100多万职工群众的百折不挠、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这些都是治危兴林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二是森工的振兴发展缘于不断解放思想。森工的解放思想始于治危兴林,20年治危兴林的历程,就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程。森工发展之所以取得明显成就,就在于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开路先锋。三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取决于坚持发展。无论是面对多么困难的局面、多么复杂的形势,还是应对各种矛盾的制约,森工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森工今后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还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含糊,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来凝聚民心。森工多年来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实实在在地为林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不断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群众,才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把森工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年厚积薄发,20年改革激荡。治危兴林和天保工程的伟大实践,给予了森工从容与自信,治危兴林所凝成的自强不息精神也将成为引领森工未来发展之魂。 今年2月和5月,省委书记吉炳轩先后两次到森工林区调研,并做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森工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森工今后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吉炳轩书记反复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森工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够保护好这块大森林,建设好新林区。森工潜力巨大,优势很多,发展前景广阔。要充分发挥好生态资源、林木资源、旅游资源、北药资源、绿色特色食品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优势,尽快把产业发展起来。”吉炳轩书记心系林区职工群众,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炳轩书记对森工赋予重托,要求森工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率先作用。吉炳轩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森工林区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以及对森工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为森工实现大发展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森工发展的思路更清晰,发展的路子更明确,发展的信心更充足,发展的决心更坚定。在森工治危兴林20年后出现重大拐点时刻,吉书记的讲话对指导森工改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森工总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战略部署,确定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2010年到2015年,为调整与发展阶段,2015年森林总蓄积要达到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85%;产业总产值实现58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3%,比2009年翻一番,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第二步从2016年到2020年,为提高与跨越阶段,2020年森工总蓄积恢复到森工林区开发初始的9亿立方米,产业总产值增加值比2008年翻两番,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与全省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三步从2021年到2030年,为富裕与文明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林区。 要继续解放思想,让改革开放的道路更宽广。要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加快森工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森工新一轮大发展。 要搞好生态建设,使国有林区的森林更丰茂,让黑龙江森工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要全力以赴推进森工生态功能区建设,注重资源保护、产量调减、经济转型、产业振兴以及森林的持续利用。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局址森林生态城市(镇)、生态林场所和绿色通道建设。启动实施生态移民战略,2年内撤并188个林场(所),移民12万人。 要加快产业发展,让林区经济的实力更雄厚。着手新上和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牵动力大、回报率高的龙头项目,尽快把产业发展起来,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要大胆改革创新,让改革开放的动力更澎湃。推进森林分类经营,探索林地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进森工企业的资产重组,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以现代企业制度引领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要注重改善民生,让林区百姓的生活更美好。抓好“人均收入万元林场和人均收入万元社区”试点活动,抓好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完成480万平方米、投资57.6亿元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抓好1000公里、投资5亿元的通场公路建设,搞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工程,搞好林区社区卫生服务和基层卫生所建设,实现新增就业3万人、下岗人员再就业3万人的就业目标,做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 要推进城镇建设,让森工林区的城镇更繁荣。把森林生态城市(镇)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确定采取“三大组群发展(以23个局址为主的5万人以上规模的森林生态城市群、以50个中心林场所为主的千人以上规模的森林生态小城镇群、以10个知名景区景点为主的旅游城镇群)、五种类型定位(旅游、工业、边贸、商贸、特色产业主导型)、十个试点引领(兴隆、绥棱、亚布力、山河屯、柴河、东京城、绥阳、清河、鹤北、东方红)”的“三五十”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用3到5年时间,在森工林区建成森林生态城市(镇)群。要科学规划,重点推进,创新投入机制,强化产业支撑,坚持狠抓落实。 要加强党的建设,让改革发展的领导更有力。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20年治危兴林波澜壮阔,20年累累硕果永载史册。回望20年的艰苦历程,从万马齐喑到精神振奋,从蓄势待发到振兴发展,百万林区儿女沿着治危兴林的道路和方向披荆斩棘、阔步前行。全省森工要牢记新时期所赋予的新使命,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负林区群众的期待,不断开创森工林区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新利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主办 咨询监督电话:0451-82622425 邮箱:sgzwgk@126.com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66号 黑ICP备:05002205号 |
||||||